“全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点考点,你复习到了吗? 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提分,小编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
(一)概述
1.概念
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糜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蜕皮为特征。
2.好发季节及年龄
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各年龄均可发病,以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猩红热的病因为感受猩红热时邪所致。
2.病机
猩红热时邪,乘时令不正,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从口鼻面入,蕴于肺胃,邪正相搏,卫阳被遏,则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证候。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火热上熏舌本,则舌色红赤,灼津伤液,则舌生芒刺,状如草莓。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热毒外泄,则皮疼发于肌膜之间。热毒炽盛,由气分窜于营分,则表现出气营两燔的证候,故见壮热,烦渴,皮疹如丹或紫红,融合成片。严重者邪毒炽盛,热闭心包,引动肝风,则出现抽搐、昏迷等危重证候。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心失所养,心阳失主,则可导致心悸、脉结代等证候。余邪热毒流窜经络筋肉,关节不利,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的痹证。余邪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液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候。
(四)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证
主症: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常用甘草、桔梗、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蝉蜕、浮萍、豆豉、荆芥、葛根疏风解肌透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僵蚕清热解毒。
乳蛾红肿者,加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颈部臖核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
2.毒炽气营证
主症: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褪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3~4天后舌苔剥落,舌而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清气凉营,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泻火解毒,生地黄、石斛、芦根、玄参清热护阴生津。
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糜烂者,加生大黄、元明粉通腑泄热。
3.疹后阴伤证
主症: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落,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蜕皮。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扁豆健脾和胃,桑叶清疏肺中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