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夏季热的临床特点及病因病机”感兴趣,记住考点考试不丢分!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
(一)概述
1.概念
夏季热是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2.发病季节及年龄
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在我国南方如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等气候炎热地区较多见。有严格的发病季节,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体温就愈高,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的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尤其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足者,或病后失调、气阴不足者,入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暑气熏蒸,而患本病。
2.病机
小儿感受暑气,肌腠受灼,内侵肺脾胃。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暑热内蕴,灼伤肺胃之津,故发热,口渴多饮。肺主宣肃,外合皮毛腠理,司开阖,通调水道,暑气伤于肺胃,腠理开阖失司,肌肤闭而失宣,又肺津为暑热所伤,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水液无以疏布,故见少汗或汗闭。同时,小儿脾胃薄弱,加之暑伤脾气,中阳不振,气虚下陷,气不化水,使水液下趋膀胱而尿多。汗、尿同属阴津,同源而异物,故汗闭而尿多。尿过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少汗或汗闭、口渴多饮、多尿同时出现的现象。
若病程迁延,或素体脾肾阳虚,真元受损,命门火衰,肾失封藏,膀胱固摄失职,小便清长无度;真阴不足,津亏不能上济于心,暑热熏蒸于上,则身热心烦。心胃之火并蒸于上,真阳独虚于下,形成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三)辨证论治
本病发热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随之下降。
1.暑伤肺胃证
主症:入夏后体温逐渐增高,发热持续,气温越高,体温越髙,皮肤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北沙参、麦冬、石斛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2.上盛下虚证
主症: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繁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质淡,舌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常用附子下温肾阳,黄连上清心火,龙齿、磁石潜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莲子、缩泉丸温肾固涩、收敛小便,石斛、蛤粉清热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