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全国
教师资格证
更多
导航 关闭
资讯资讯
分类分类
备考备考
地区资讯地区资讯
资格考试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考情分析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在心理学中态度与品德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在吉林特岗考试中比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单选题和判断题形式进行考查,单选题主要以定义型单选或例子型单选进行考查,判断题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由于这一块的知识点在做题时很容易混淆,因此大家在备考知识时需要将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区分。

  二、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例如:家长看见其他家长给孩子报名补课班,于是也给自己家孩子报名各种补课班,就是一种从众现象。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例如:刚入伍的军人不想将被子叠成“豆腐块”,但根据纪律必须叠成“豆腐块”。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比如:粉丝为了跟偶像用一样的产品而疯狂购买明星同款,就是在对偶像(榜样)的模仿。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例如:有人看见红灯时,就立刻想到不能闯红灯,如果闯红灯会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那么即使他看见别人都闯红灯,自己也不会闯,这种现象就是内化。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通过以上对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的简单梳理,希望对大家备考特岗教师考试的学习有所帮助。


分享到:
在线咨询
资料申领
姓名
手机
立即领取点击领取
相关推荐
选择考试省份